欢迎访问沧州妇联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献礼建党百年 致敬革命母亲(八)
来源: 发布时间:2021-7-10 点击量:896
人物简介:刘书兰,河间市北石槽乡北张庄村人,1930年12月出生,194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革命母亲”刘书兰:风趣老人故事多

供稿 曹广欣 李佳芳   摄影 王少华
干净的小院内,种着一畦畦韭菜,散发着农家独有的田园气息,这就是河间市北石槽乡北张庄村刘书兰的家。我们进屋时,91岁的刘书兰正盘腿坐在炕上看电视。看到有客人来,老太太挪动着要下炕迎接。
“不要紧,您老就坐在炕上吧!咱们就在炕头上拉家常。”我们赶紧上前,把老人扶住。刘书兰腿脚不好,走路要拄着拐棍。没事的时候,老人喜欢看电视,关心国家大事。

当我们说到抗日战争的事儿,刘书兰一下子来了精神。

“别看我只有小学4年级文化,可我上学时学习非常好,背课文背得最快,考试也总是拿第一。”刘书兰说,那时谁先背过课文谁就先走,她每次都最先走。只有小学文化的她,1943年参加了革命工作,还在留古寺镇前羊店大队开设识字班,担任辅导员,教书识字的同时,宣传抗日救国。由于工作积极,刘书兰多次受到上级领导表扬。

“老妈妈,您是哪一年入党,还记得吗?”

“我是1944年8月1日入党,那时候要求很严,要做到‘五好’才行!”
“哪‘五好’呀?”刘书兰身子一挪,凑到我们耳边说:“就是团结好、成分好、思想好、学习好、家庭好。”老人满脸笑容,带着自豪。刘书兰是在上小学4年级的时候入的党,教务处主任是介绍人。她说,那时,入党是秘密的事儿,不能告诉家人,连她的母亲都不知道,怕受到迫害,怕家人担心。刘书兰说,新中国成立后,有人来家里挂光荣牌,父母才知道女儿是共产党员。
当时,刘书兰的邻居家就住着八路军。有一次,一位八路军战士受了伤,还是小姑娘的刘书兰主动给八路军伤员上药、送东西。那时候,没有麻药,八路军战士痛得直掉眼泪,刘书兰就安慰他。看到小姑娘都如此,就是再痛,这位战士也强忍着……
那时候,刘书兰家有兄妹5人,大哥、二哥和她都是共产党员。在抗战的年代,党员开会是秘密进行的,通常是在晚上开会。只有十四五岁的刘书兰,要在脸上涂着黑灰,溜着墙根偷偷去。开完会后,再偷偷地回家,家里人根本就不知道她去干啥。
还有一次,鬼子和汉奸把全村的老百姓赶到一起开会,刘书兰的叔伯嫂子背着她,脸上抹着灰挤在人群中。鬼子端着刺刀驱赶着人们,周围架着机关枪,现场非常恐怖。
有村民当场被鬼子杀害,血淋淋的场面让刘书兰既害怕又愤怒,她暗暗发誓,一定要为乡亲们报仇。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刘书兰勇敢地参加了反“扫荡”斗争,多次秘密疏散群众,使鬼子和伪军几次“扫荡”都未能得逞。
后来,刘书兰担任了村妇救会主任,给八路军做军鞋、做军袜。每天她负责把任务领来,再把活儿放到思想进步的姐妹家,忙得不可开交。
1945年日本投降后,党组织安排刘书兰外出工作,由于家庭原因未能如愿。她继续在前羊店村参加互助组织,开展土地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刘书兰嫁到北石槽乡北张庄村。婚后,她秉承艰苦朴素的好家风,辛勤劳作,乐善好施,一些贫苦乡邻经常得到她的救济。
“老妈妈,您爱好什么?”我们提出这个话题时,刘书兰说,她就是记忆力好,喜欢听书、说书。过去,村里来了说书的,她听一遍就能记住,然后回娘家说给大伙儿听。
“像《呼延庆打擂》《薛仁贵征东》啊,我都说得滚瓜烂熟,说书的看见我都躲着,怕我给挑错。”老人打趣地说。
现在,刘书兰和孩子们一起生活。她经常教育子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采访札记:

采访刘书兰,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老人超强的记忆力。听着刘书兰老人娓娓道来,我们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一种对抗战时期一位普通农家女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担当精神的敬意。听着“革命母亲”刘书兰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对我们来说就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采访刘书兰,她那爽朗的笑声和笑得弯弯的双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革命时代,她舍生忘死,为国尽忠;和平年代,她相夫教子,勤俭持家。这位可敬的母亲,正是中国亿万农村妇女的优秀代表。看到“革命母亲”刘书兰的幸福晚年生活,我们倍感欣慰。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理应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做好红色基因的传承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版权所有: 沧州市妇联 2005-2010 地址:河北省沧州市妇联办公室
邮编:061001 电话:0317-2160187;邮箱: czfbangongshi@163.com; 冀ICP备09036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