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即是幸福的等待,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韩淑香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韩淑香,今年47岁,现任盐山圣源服装厂厂长。2012年荣获“沧州市第二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沧州市十佳致富女能手”等荣誉称号。
1986年,24岁的她嫁到盐山县边务乡豆武村。这是盐山县“穷八乡”之称的首穷村。土地盐碱荒芜,农民辛苦流汗一年,也不过勉强换来温饱。住土房、吃粗粮、闲来无事晒太阳。因为贫困,村民的思想也比较落后,只是心安理得的享受责任田带来的暂时的安逸。随后的几年,周围的村子逐渐有了副业,一部分人已经有了动作。当时,韩淑香看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一家人辛苦一年到头来却还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很着急,就与爱人商量,准备也筹办一摊副业。1993年,看到周边有人织毛袜,她们就筹措资金,开了一个小小的毛袜厂。几年下来,没有什么改观,最后因没有把握好市场销路,盲目跟进,结果把辛苦挣来的血汗钱全部赔了进去,使本来贫寒的家境雪上加霜。当时她意志消沉,几近崩溃,她常常哭着问自己“难道就这样结束了吗?”。钱赔了,可日子还要过。为了补贴家用,她和爱人只好外出打工。她利用本身有服装裁剪的技艺的便利条件,进了一家服装加工厂,准备一边打工一边寻找机遇。正是这次打工生涯,给她带来了人生的春天。
1999年,正是改革开放初见成果,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年代。人们在仪表上也开始更加注重了,这样服装业就有了蒸蒸日上的发展形势。她看准了这个商机,准备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服装厂。
2000年,她辞去了打工的工作,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旅程。
和别的创业者一样,她遇到了第一个难题——资金困难。自己没钱,还欠了一屁股债,上哪里去弄钱呢?商机不可错过。没有厂房,她就因陋就简,租用了县工艺品厂几间不用的屋子,没有工人,她就到村上动员有手艺的农村妇女。厚着脸皮找亲戚借款,又到银行贷了一笔。周转资金不够,她就走来料加工的路子,自己不外销。这样,经过一年的筹措,20 01年,她的圣源服装厂开业了。当时就有工人23人。因为服装滞销当年赔了18万元。这对于一个小厂,是多大的损失,对于她将面临的是什么?除去了工人的工资,她口袋里空了。
带着孩子回家过年,面对家乡父老总以为自己在外面发财而投来羡慕的目光和亲切的问候,内心的空虚不敢直视,手在口袋里紧紧攥着唯一的两百块钱,
年夜,外面欢天喜地,她们两口子却躲在老房里哭。
丈夫劝她:我们没有吃喝玩乐,钱不是造了,不丢人。
当时丈夫问她:“后悔吗?”,倔强的她只说了三个字“不后悔”。
元宵节过后,工人们已陆续来到厂子上班,然而夫妻俩还在为销路问题一筹莫展。“为什么不能借鸡下蛋呢”?一个工人的话提醒了她。是呀!为什么不能充分利用别人给创造的便利条件,搞来料加工呢。于是,韩淑香决定走来料加工的路子。
她深深地知道,创业,不是光有勇气就可以的,还需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本地的实际条件,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决定改变思路,从加工做起,利用别人成型的设计技术,既培训了员工,又增加了作业量,降低了风险,使她的企业慢慢的壮大起来。
经过三年的努力,韩淑香还清了债务,没有拖欠过工人一分钱工资。
几年下来,韩淑香靠自己的远见和胆识,靠爱人的支持,靠工人的努力,不断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和知名度。2007年,她把厂子搬到了更宽敞的大韩庄,厂内工人达50人,服装外加工量不断增加,收入有了较大的回转。
在运营过程中,她始终把质量环节放在第一位。她深深知道,没有严格的质量把关,路子就会越走越窄。她把质量的监督贯穿于加工一条龙的始终。从裁剪到缝纫,她的工人都是经过严格培训。生产过程采取计件加工,以质量控制个人奖金,按质量好坏规定比例,实行质量差就一票否决的制度,规范工人的操作规程。这样做,虽然利润空间打了折扣,但却给她带来了良好的信誉。
现在,几个外商看好她的企业,纷纷与她签订合同,产品已销往比利时、俄罗斯等多个欧洲国家。目前,韩淑香的服装加工厂年加工量达800多万元,上交利税100万元。同时,她分别在盐山县小丰村、杨庄村、海兴县刘巡庄村开设了分厂,有效地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吸收农村妇女劳动力180余人,成了远近闻名的“女强人”、“知心大姐”。
勤劳,是致富的根本;艰辛,是必胜的动力。韩淑香,一个普通的伟大女性,用她坚强的性格演奏着人生的最强音。韩淑香,加油